广东佛山四区累计报告2658例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

发布于:2025-07-23 阅读:0
截至7月21日,广东佛山顺德、南海、禅城、三水四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,均为轻症。基孔肯雅热由病毒引起,通过伊蚊传播。本文介绍其症状、与登革热区别及防治办法,提醒做好防蚊灭蚊。

近期,广东佛山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。据深圳新闻网消息,最新通报显示,截至7月21日,广东省佛山顺德区、南海区、禅城区、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,且均为轻症病例。

基孔肯雅热

7月22日,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,截至2025年7月21日,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471例,主要集中在乐从镇、北滘镇、陈村镇;南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,截至2025年7月21日24时,南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84例,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;禅城区卫生健康局通报,截至2025年7月21日,禅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00例,主要集中在石湾镇街道、张槎街道和祖庙街道;三水区卫生健康局通报,截至2025年7月21日,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例,主要集中在西南街道、大塘镇。
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 - V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身上有黑白花纹的“花蚊子”)叮咬传播。该疾病以发热、皮疹及剧烈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,潜伏期1 - 12天,多为3 - 7天。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(常伴寒战)、剧烈关节痛(多见于手腕、膝、踝、指/趾等小关节,可迁延数月)、2 - 5天后出现斑丘疹(多见于四肢及躯干)。绝大多数患者5 - 7天即可恢复,个别关节疼痛可持续2 - 3个月。

伊蚊

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表示,7月8日,佛山市顺德区发布消息称,在一周之内确诊了478例基孔肯雅热,这些确诊患者都指向同一个源头——一位从境外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。病毒跟随这名务工者入境,又在本地伊蚊的传播下悄悄扩散,最终酿成一场本地暴发。

基孔肯雅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,容易误诊。跟登革热相比,基孔肯雅热呈现出两个“一样”和两个“不一样”。传播途径完全一样,都是伊蚊传播;防控措施一样,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,灭蚊、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。不一样的是,相比登革热,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,传播速度更快。虽然两者症状相似,都有发热、皮疹症状,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,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,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。

专家提醒,虽然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,但也需要重点关注新生儿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,特别是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,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,需及时就医。

疾病防治

基孔肯雅热无直接人传人情况。其流行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。在城市型疫源地中,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病毒主要以人 - 蚊 - 人的方式传播;在丛林型疫源地中,受感染的灵长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,病毒主要以灵长类 - 蚊 - 灵长类的方式传播。

灭蚊是切断传播源、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。该病毒不耐酸、不耐热,58℃以上即可灭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钠、脂溶剂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。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,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蚊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。建议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,如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、下水道、杂物堆等区域,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。

外出时,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;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、避蚊酯的驱蚊液。在家中,可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,必要时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。尽量少在户外树荫、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。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、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,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,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。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,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。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相关症状,立即就医,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,以便及时诊断治疗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基孔肯雅热 广东佛山 疫情通报 疾病防治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