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建议10岁存养老钱引热议,复利虽好但需结合现实

发布于:2025-08-07 阅读:0
上海交大教授阎志鹏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,以三胞胎案例说明越早启动复利效应越惊人。不过该建议引发争议,涉及资金来源、收益率假设、价值观等问题。同时也给出了更务实的替代建议,强调养老规划起点应匹配现实能力。

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《金融新启航·养老金融透视镜》栏目上,分享了养老规划的观点,引发广泛讨论。他认为养老规划核心是“时间杠杆”,并通过三胞胎案例说明越早启动复利效应越惊人。

养老规划

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%,10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6年,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;16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9年,最终为293万;25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40年,最终仅280万。这表明越早启动,复利效应越惊人。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,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。30多岁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,可采用“30元法则”,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,一年就是1万元,30年8%的复利,最终财富可达137.2万。

然而,这一建议也存在争议。首先,实际可行性存疑。10岁儿童尚无独立收入来源,储蓄需完全依赖父母支持,这可能给普通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带来额外经济压力。现实中,多数家庭需优先满足教育、医疗等刚性支出,提前为子女规划养老的优先级往往被后置,实际操作难度较大。

复利效应

其次,8%的年化收益率被指过于理想化。当前市场环境下,银行理财产品、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%,即便股票、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可能提供更高收益,但实现8%的年化回报需承担较高风险,且在数十年投资周期中保持收益稳定的难度极大。此外,长期通胀可能稀释存款的实际购买力,高收益产品未必能跑赢物价上涨,进一步削弱了收益假设的可靠性。

最后,存在价值观念冲突。要求儿童从幼年时期便为养老进行储蓄,被部分观点质疑可能剥夺童年应有的快乐与自由,甚至可能过早引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,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与心理需求。有评论指出,养老规划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规律,避免将成年人的责任过早转移至儿童身上。

针对这些问题,也有更务实的替代建议。青少年期(10 - 20岁)可聚焦财商教育,如零花钱管理、储蓄习惯,而非强制养老储蓄。成年后(25岁起)可强制储蓄工资的10% - 20%,优先低风险工具,逐步增加权益类投资,但需控制风险敞口。还可采用“咖啡钱”模型,每日30元定投,年攒1万,30年复利4%可达56万。同时,要利用政策工具,如个人养老金账户、商业养老保险等,做好多维养老准备,包括健康储备和应急资金预留。

总之,养老规划宜早,但起点应匹配现实能力。对普通家庭,成年后启动系统性储蓄,结合政策工具与健康管理,仍是更可行的路径,而非将压力前置至儿童期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养老规划 复利效应 10岁存养老钱 金融理财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