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跑楼小孩”代送外卖,看似多赢实则暗藏“多输”风险

发布于:2025-08-04 阅读:0
近期深圳华强北等地,10 - 14岁“跑楼小孩”代送外卖。表面看,配送小哥、孩子、家长三方皆喜。但背后未成年人安全、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隐现,还可能涉嫌违法,反映出外卖行业短板和家长认知偏差,需多方重视。

近期,深圳华强北等地出现了一群特殊的“劳动者”。他们是暑期放假的10 - 14岁学生,以“跑楼小孩”身份,从外卖员手中承接“最后垂直100米”的送餐任务。每单收费1 - 2元。

跑楼小孩

因为写字楼地形复杂,外卖员超时风险高。而这些孩子熟悉楼宇,收费又低,就成了“替代方案”。孩子们胸前挂着二维码,守在写字楼附近。见有外卖、快递小哥驶来,便高喊“要代送吗”。有家长称希望借此锻炼孩子,让他们懂得挣钱不易。孩子们似乎也乐在其中,为攒钱买魔方、买手机等奔忙。

表面上看,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。配送小哥省了时间,孩子赚了零花钱,家长满意孩子成长。可这看似温情的“暑假实践”背后,其实存在一些隐忧。

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,无疑是首当其冲的问题。一些孩子在车辆通行的路边抢接代送单,奔跑于高楼电梯之间。一旦摔倒撞伤甚至遭遇意外,责任由谁承担?即便有的家长就在附近上班,比较放心,也掩盖不了法律上的真空。尚未成年的孩子,缺乏风险判断与应对能力。着急送单本身已具危险性,配送小哥虽会留存家长电话以备沟通,但这并不保险,更不是“免责协议”。一旦出事,是小哥监管不力,是家长监护失职,还是平台制度缺位?侥幸心理不能成为忽视安全的理由。

代送外卖

更加不容忽视的是,外卖代送流程中,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保障?点一份外卖,支付的是平台与骑手的服务承诺。如今,服务链条末端悄然被替换为一个孩子。若送错地址、放错门口、汤洒饭凉甚至餐品丢失,责任归属何方?这其中,平台该承担的监管义务也未有体现。不同于一般快递,如果代送的是食品,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会让消费者成为无辜的受害者,知情权与服务质量或双双落空。

据法治日报报道,有律师指出,外卖员以支付报酬形式让未成年人代送餐,属于从事营利性劳动,有可能构成变相雇佣童工,涉嫌违法。不过,在未成年人代送外卖的场景下,可能构成承揽关系或雇佣关系。若被认定构成雇佣关系,外卖员需承担雇主责任。比如未成年人因代送外卖发生意外事故,遭受人身损害的,外卖员需根据自身过错承担相应责任。而外卖平台、监护人、写字楼管理方等,可能一个也“躲”不掉。

令人担忧的是,“跑楼小孩”并非一两人。据报道,赛格广场的保安表示,这几天这一带约有30个学生出来干代送服务。还有专业代送人每单抽成1元,让孩子具体完成之后的配送。家长口中的“锻炼”,在法律视角下,或许正踩在违法边缘。所谓“多赢”,实则潜藏“多输”风险。

该现象背后还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。一方面暴露出外卖行业在高峰期、特殊点位服务能力不足。配送小哥为赶时间、多接单,寻求代送帮助,反映出平台在人力调配、配送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。另一方面,家长对孩子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。锻炼孩子社会适应能力、懂得挣钱辛苦,初衷固然正面,但应选择合法、安全、规范的方式。即便有的家长会跟在孩子后面护送,但若出现意外,恐难厘清责任,也得不偿失。

“跑楼小孩”代送外卖现象,看似是暑期的一场实践,实则是一场安全与责任的小考。家长、配送员、外卖平台及社会层面,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隐忧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为孩子选择规范、有益的实践活动。配送员和平台要提升服务能力,规范配送流程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监管,对风险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引导。让孩子们在安全、健康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,让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跑楼小孩 代送外卖 多输风险 未成年人安全 消费者权益

相关文章